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

  • 索引号:

    6107210005/2022-000184
  • 发布日期:

    2022年03月30日 09:28
  • 来源:

    区政府办
  • 发布机构:

    南郑区政府网
  • 内容概述:

   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
政 府 工 作 报 告

各位代表:
    现在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列席会议的区政协委员和其他人员提出意见。 
一、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
2021年是南郑砥砺前行、负重奋进的一年。面对疫情反复、经济下行、雨情汛情等复杂局面,全区上下坚持以开局就是决战、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,围绕“加快融入中心城区”目标,勠力同心、克难奋进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在严峻考验中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。
(一)经济运行稳中加固。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,精准研判、专项调度,及时成立项目推进、稳增长等6个工作专班,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恢复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9.75亿元、增长3.8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%;财政总收入45.6亿元、增长14.8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.2亿元、增长15.7%;城镇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648元、13413元,增长7.8%、11%。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措施,新增减税降费8922万元,发放企业纾困扶持资金635万元、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.16亿元。大力推行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,新增市场主体4366家、“五上企业”43家、高新技术企业3家。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27.82亿元、新增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5.57亿元,挤出更多资金用于保民生、促发展。
(二)项目招商取得实效。坚持以项目扩投资、促发展,聚焦“两新一重”、城市建设、乡村振兴等领域,全员开展项目谋划“头脑风暴”,南郑大道产业长廊、人才创新创业区等区域性项目从一纸蓝图落地生根。创新推行重点项目协调日、红黄绿亮牌督办等制度,全年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.27亿元。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,健全“四大班子带队、部门镇办参与、专业团队驻点”机制,全年开展招商活动47次,新签约项目72个,执行项目123个,到位资金149亿元,利用外资757万美元。
(三)产业支撑坚实有力。扎实开展亲商助企活动,112名专员驻点帮扶83户企业,向222户企业派出金融顾问,“一企一策”制定清单、助企纾困,95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9.5亿元、增长5.8%。建成工业园区孵化园厂房2.8万平方米,伊萨电梯生产线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80天,创造了产业类项目落地的南郑速度。“两山两湖一中心”提档升级,全年接待游客1112.9万人次、旅游综合收入73.8亿元,分别增长23.5%、36.4%,南郑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深入落实商贸经济稳增长11条举措,整合6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区物流分拣中心,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.4亿元、增长12.7%。
(四)城市容貌展现新姿。加力推进“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”工程,年度134个项目全部开工,完成投资18亿元。27条人行道、49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,20条街道架空线缆规整入地,云河路等11条“断头路”变通途,18个老旧小区、130个“三无”小区旧貌换新颜。渔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破冰而行,积极探索“EPC+F+延期付款+土地收储整理”招商模式,建立“区专班总调度、指挥部抓落实、部门按户包干、镇村摸排协作、党员干部带头”机制,仅用4个月时间拆迁210户、9.2万平方米。举全区之力坚决打好国卫复审攻坚战,扎实开展市容市貌治理、“八小”行业整治,乱搭乱建、沿街叫卖、占道经营等顽疾得到有效根治。改造提升标准化农贸市场12个,新建便民果蔬点10个,施划停车泊位1624个。中心城区2773家“八小”门店全部达标,城乡结合部6005个旱厕整治到位,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,广大市民看到了变化、感到了便利、得到了实惠。
(五)生态质量稳定向好。深入实施“春雷行动”“冬病夏治”等专项行动,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清洁能源替代,拆除燃煤炉具1万余套,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。大力度推进雨污分流改造,新建集镇污水处理厂3个。全面推行林(山)长制,实施沿路植树、见缝插绿、林田共建,完成营造林2.8万亩、全民植树123.8万株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公里。“两山资源公司”挂牌成立,建立6个试点镇(办)生态资源资产清单。扎实推进第二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,依法关停21户砖瓦轮窑。
(六)乡村振兴接续推进。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,干群齐心、全员上阵打好抗霖秋冬播大会战,粮食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。主导产业质效双增,全年新发展茶园1.68万亩、稻渔综合种养1.2万亩、食用菌1050万袋、果园5030亩。认定省级龙头企业3家,登记备案合作社31个,实现农业总产值71.3亿元、增长6.2%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省市区196个单位与115个村结成对子、常态帮扶,选聘4052名网格员精准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。实施苏陕协作项目11个,到位资金5138万元。深入推进“十镇创优、百村示范、千村整治”三年行动,安排资金3078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清理村庄生活垃圾8534吨、水塘468口。
(七)群众福祉更加殷实。中所中学二期、江南幼儿园等8所学校建成投用,净增学位3900个。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3376人、上线率67%。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改造提升汉中体育馆,“十四运会”跆拳道比赛精彩圆满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70万元,转移劳动力13.7万人。全面开展“无欠薪”区创建工作,为3250名群众追讨欠薪7890万元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9%以上,拨付优待抚恤补助金5719万元,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个。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,全年接种疫苗79.9万剂次。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,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。扎实推进阳光信访、责任信访、法治信访,集中化解信访积案140件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,刑事发案、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.57%、31.2%,社会大局安定有序。
(八)政府效能持续提升。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,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,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。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完成15个部门184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工作,209项政务服务事项委托下放至镇(办)办理。大力推行“网办、自助、延时、上门”服务模式,企业登记注册环节由6个减为3个。强化对政府投资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审计,审减政府性支出3067万元。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,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主动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,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6件、政协委员提案119件。
与此同时,统计、供销、慈善、残疾人、民族宗教、妇女儿童、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。
积力之所举,则无不胜也。面对去年汛期多年未遇的暴雨洪水袭击,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,全力以赴投身抗洪抢险一线,与时间赛跑、与洪水较量,转移安置群众7074人,有效处置了汉坪村泥石流、新田村梯田滑移等险情,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,最快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。面对“4111”项目建设和国卫复审艰巨任务,我们坚持专班推进、每周调度,全域联动、全民行动,镇办干部、环卫工人、城管队伍等参与者、建设者,用辛勤汗水刷新了城市颜值、用精细管理彰显了城市温度。
各位代表!回望五年奋斗历程,既有跋涉的艰辛,更有收获的喜悦,全区上下凝心聚力、负重自强,一步一个脚印,一年一个台阶,解决了一批难事急事、干成了一批大事实事,续写了南郑大地的光荣与梦想,展现了南郑儿女的使命与担当。
五年砥砺前行,南郑综合实力大幅跃升。我们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39.75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、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居全市前列。市场主体从1.49万户增至2.92万户,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5户,建成4A级景区2个、标准化园区厂房7.1万平方米,三次产业结构16.7:47.8:35.5。谋划实施了汉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249个,成功签约中材循环产业园等项目382个,千年古县华丽转身、魅力新区强势崛起,加快融入中心城区的步伐坚定而有力。
五年感恩拼搏,南郑如期脱贫圆梦小康。我们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,选派近万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,着力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。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5.16亿元,争取国开行贷款5.3亿元,实施扶贫产业、道路等项目2533个,建成产业基地30个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9个。全区1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7.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,兑现了小康路上一户不少、一人不落的庄严承诺。
五年苦干实干,南郑城乡面貌加速蝶变。我们主动融入汉中城市发展大格局,累计投资132.4亿元,建成城市道路35条,改造棚户区23个,8940户群众喜迁新居,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8.3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提升到47.3%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,龙岗大道(G244)、汉通公路、天汉大道延伸段等交通大动脉全线贯通。坚持以城带乡、城乡一体,改造农村危房3299户、厕所10.2万座,新集、青树、圣水等集镇功能日趋完善,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活力迸发,汉山村、后河村等一批美丽村庄镶嵌南郑沃野。
五年悉心呵护,南郑山川大地焕发新颜。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,累计投入生态建设、保护治理资金5.09亿元,实施汉江综合整治、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34.2公里,地表水、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00天以上,蓝天、碧水、青山、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。落实三级河湖长426名、林(山)长325名,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16个,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,青山秀水已成为我们发展最大的底气。
五年用情用力,南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7.9亿元,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%以上。实施学校改扩建项目397个,新建校舍1.3万平方米,改扩建运动场6.6万平方米。中高考成绩连续刷新纪录,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。疥疙洞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,《汉中藤编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八大“健康细胞”创建和医共体建设取得实效,新建11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,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3.16张提高到5.27张,各类社会保障持续提标扩面,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连年提升。
各位代表!悬明镜以照形,溯往事以知今。五年的风雨兼程,五年的接续奋斗,我们逐梦前行、砥砺奋进的足迹深深镌刻在南郑大地上,这一路饱含艰辛的点滴变化,这一路风雨无阻的奋进征程,深刻启示我们:旗帜引领方向,必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,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把忠诚注入血液里、融进事业中,始终胸怀“两个大局”、心系“国之大者”,才能确保南郑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蹄疾步稳;民心就是政治,必须时刻心系人民群众,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为民做事不嫌小、解民之忧不嫌多,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才能团结带领58万南郑儿女战胜一切前行路上的风险和挑战;思路决定出路,必须时刻保持发展定力,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,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担当,才能在追赶超越进程中破浪前行;实干铸就辉煌,必须时刻勇于担当作为,坚决摒弃盆地意识、破除陈旧观念,不以事艰而不为,不以任重而畏缩,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落细落实,才能干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。
各位代表!五年来的扎实工作与丰硕成果,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南郑的落地生根,归功于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领航定向,离不开区人大、区政协及各驻区单位的鼎力支持,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。在此,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各位代表、各位委员,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和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、奋斗者,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!
各位代表!成绩值得倍加珍惜,征途不容丝毫懈怠,我们要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:全区经济总量不大、质量不优,产业层次不高,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。工业增量不足,一烟独大格局仍未根本改变;农业质优价低,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、分散经营阶段;三产拉动不强,金融服务、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小。对外开放水平不高,营商环境还需优化,支撑发展的大项目较少。城乡发展不平衡,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,城市治理水平还需提升,教育、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仍有缺口。部分干部观念陈旧、能力欠缺、作风不实,政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。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必须直面应对、认真研判,以更大的决心、更扎实的举措予以解决。
二、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
站在“十四五”的新起点,汉中连接关天、成渝、江汉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凸显,市委市政府作出《关于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》战略部署,提出构建“三中心、两高地、一枢纽”支撑体系,其战略牵引力、政策推动力、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,这是南郑谋划未来发展的大前提、大逻辑、大背景。面对发展格局之变、驱动力量之变、竞争态势之变、人民需求之变,我们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方位,把握区域发展大势,找准结合点、锚定突破点、抓牢关键点,在乘势借势、谋势蓄势中寻求更大发展,奋力争当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。
综观大局大势,我们拥有顺势而为的有利条件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》,强调“两个确立”,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。中央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,出台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国内大循环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,这为我们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、开辟了广阔空间。置身区域发展,我们面临乘势而上的宝贵机遇。省委省政府出台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,全力支持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;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入实施“13469”发展战略,加快“汉南城”一体化建设。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“南郑要积极融入中心城区,提升城市能级、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”,这为我们主动作为开辟新局指明了方向路径、擘画了宏伟蓝图。立足南郑实际,我们具备聚势而强的良好基础。经过多年奋斗积淀,南郑产业基础坚实有力、城市功能日趋完善、区位优势愈加凸显,“三区一镇一长廊”布局落地,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其基已奠,全区干部群众人和、心齐、气顺,这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、凝聚了磅礴力量。审视发展趋势,我们处在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口。回首过往奋斗路,勤劳智慧的南郑人民秉持拼搏进取、艰苦创业精神,曾经创造了西北首富县、全省十强县的辉煌。眺望前方奋进路,当前区域之间百舸争流、周边县区竞相发展大潮涌动,标兵渐远、追兵迫近,不进则退、慢进更是退,思想稍有松懈、决心稍有动摇、力度稍有消减,就会“一篙松劲退千寻”。我们别无选择、没有退路,只有负重拼搏、背水一战,换道超车、闯出新路,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、书写新的辉煌。
基于对形势的判断、区情的把握,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: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党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决策部署,认真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接续奋斗、苦干实干,加快建设“产业兴旺、科教领先、生态宜居、文明幸福”新南郑,争当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!
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,我们必须勇担历史使命,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抢占新风口、选准新赛道,围绕“一个中心”,树牢“两个理念”,突出“三个抓手”,实施“四大行动”,打造“五个新区”,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践。
围绕“一个中心”:就是围绕“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”这个中心,坚决扛起主城区担当、干出主城区业绩,按照“绿色发展、产城融合、汉南一体”路径,以“六个统筹”为引领,突出功能互补、联动发展,注重产业错位、配套发展,推动空间体系、产业体系、交通体系、生态体系等全方位融入,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,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。
树牢“两个理念”:树牢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理念。必须深刻认识到,对标先进地区南郑在发展站位、机遇意识等方面还有差距,我们唯有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主动对标“汉中十问”,准确把握“十对关系”,彻底打破阻碍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思想积弊,坚决破除高高在上的“官本位”思想、安于现状的“守摊子”思想、消极被动的“等靠要”思想、得过且过的“太平官”思想,自觉当好人民满意的“城市管家”、项目建设的“施工队长”、亲商助企的“金牌店小二”,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、取得先机。树牢项目为王筑牢发展支撑理念。必须深刻认识到,项目对于推动南郑发展的关键性、支撑性、引领性作用,我们唯有把项目建设、“双招双引”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“生命线”,坚持“项目为王、谋划为先、招商为要、落地为大”理念,围绕城市建设、乡村振兴、生态环保等领域,抢抓机遇谋项目、聚焦聚力建项目,内培外引聚人才、招大育强添动能,奋力把南郑建设成人才高地、投资洼地、兴业福地。
突出“三个抓手”:以城市更新重塑空间格局。科学合理布局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全面落实《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三年行动计划》,深入实施“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”工程,谋划推进国道345、跨江隧道等项目,全力做好城市道路、环境美化、文化彰显、功能配套等文章,塑造高品质、有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形象。以城市经济构建现代产业生态。准确把握“以产兴城、以城聚人”发展逻辑,协同推进产业发展、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、夜间经济、赛事会展等新业态,积极培育研学旅居、文化康养等幸福产业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、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,形成具有南郑特色的产业生态圈。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。聚焦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完善城乡道路交通、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,不断增加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,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,逐步构建田园城市、活力集镇、美丽乡村和谐共生的大美格局。
实施“四大行动”:实施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“一号工程”,坚决摒弃“甲方思维”,梳理法定、实际、外地最快“三个时限”,大力推行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,提升“5412345”热线服务水平,着力打造“郑好办”政务品牌,助推企业专心创业、放心投资、安心发展,让市场主体感受到“雨中打伞”的贴心、“雪中送炭”的温暖。实施平台载体赋能创新行动。坚持把“三区一镇一长廊”作为战略牵引,高标准编制园区规划、产业规划,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,布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、现代农业科创发展平台、产教融合孵化基地,推动资源要素优化、产业结构升级、业态融合发展,打造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实施主导产业变革跃升行动。坚持“一产提质增效、二产提速扩量、三产提档升级”思路,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,大力发展“精优特绿”现代农业,做深做精新型建材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,积极培育智能制造、大数据应用等新兴产业,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,努力让产业“筋骨”更强、活力更足。实施民生福祉提质增进行动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将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民生,夯实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基层基础,增加全周期、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深化社会治理改革,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,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让城乡更安宁、群众更安乐。
打造“五个新区”: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。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,主要指标逐年进位,经济实力稳步攀升。到2026年,生产总值突破340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%以上,建成4个产值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,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到15:45:40,综合实力挺进全省“经济强区”。聚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,研发投入明显提高,创新平台持续发力,创新人才加快聚集。到2026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.5%以上,人才综合竞争力、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市前列。聚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。全域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高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,田园城市构架基本形成,实现“绿色南郑”向“美丽南郑”转变。到2026年,城镇化率60%左右,城市绿化覆盖率35%,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。聚力打造民生幸福先导区。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,就业更加充分、更有质量,教育、卫生、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,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。聚力打造社会治理示范区。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取得新突破,“五治融合”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完备,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,建成更高水平的“平安南郑”“法治南郑”。
各位代表,万物在竞相迸发中生生不息,事业在薪火相传中砥砺前行。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,当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者、奔跑者、开拓者,努力在区域发展中拼出精气神、干出新业绩、闯出新天地,决不辜负58万南郑人民的信任和重托。
三、2022年工作安排
开局关系全局,起势决定胜势。2022年是南郑加快融入中心城区的攻坚之年,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统筹发展和安全,继续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保持社会大局稳定,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8.5%;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%;农业总产值增长5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%;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.5%、10%;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。
(一)坚持工业首位,加快动能转换,塑造实体经济新优势
推动园区平台高端化。精心编制南郑大道产业长廊专项规划,合理布局工业加工区、商贸物流区和生产性服务区空间,做好区域内土地规划调整。大力实施园区提标提档行动,完善生产、生活和服务配套功能,开工建设智能电器研发制造基地、数码产品零部件制造等项目,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,新入园企业8户。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工业园区,全面落实“亩均论英雄”综合改革《实施方案》,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,有序淘汰落后产能,确保亩均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以上。
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。加快中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,实施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、精品骨料生产基地、建筑幕墙门窗生产线等项目,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。支持长空齿轮、东方航空等企业高端化变革,推动企业“设备换芯”“生产换线”,全年实施技改扩能项目5个。做精做深绿色食药产业,扎实推进调味品生产线、果蔬精深加工等项目,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。持续深化与陕西建工十建集团对接合作,发挥汉南建筑公司“鲶鱼效应”,带动区内23家资质建筑业企业提质升级,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30%以上。
推动产业链条现代化。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,鼓励锌业特材、伊萨电梯等龙头企业联合产学研力量、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,支持瀚瑞牙科刀具、好易家居等企业列入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,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裂变成长、做强做大。围绕现代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现代物流等产业链,健全完善“链长制”和“一链一专班”工作机制,制定产业链发展图谱,加大建链、延链、补链类企业引进培育力度,开工建设秦航智慧病床生产线、陶氏精密零部件加工生产线等项目,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。
推动服务企业亲情化。坚持“有呼必应、无事不扰”,继续实施亲商助企活动,落实落细土地使用、社保缴费、工商业电价等惠企政策,设立区级产业发展基金、金融应急服务资金,以“金牌店小二”式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、助力成长。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,大力推行容缺受理、并联审批、现场办公,完善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制度,全力解决“推、拖、绕”等问题,让企业家吃下“定心丸”、甩开膀子干。
(二)坚持深度融入,优化空间格局,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
精心做好城市规划。坚持把“汉—南—城”一体化发展作为总遵循,通盘考虑功能定位、空间布局、生产要素等问题,推动大河坎、梁山、汉山三大板块与中心城区加速融入、一体发展。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,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,力争达到48.5平方公里。严格审批管控重点区域的建筑间距、高度色彩、空间形态,塑造彰显时代特色的城市风貌。稳妥有序做好具备条件的镇改街道办、村改居工作,为城市扩容、产业扩能提供承载空间。
提升大河坎片区功能品质。突出拥江发展、产城融合,超前谋划沿江文化带、景观带、产业带,积极培育高端商务、电商物流、金融信息等业态。持续推进渔营片区城市更新,打通江南东路延伸段、东昌路东段、桥闸东西巷断头路,建成渔营小学、社区邻里服务中心,精心打造江南片区城市新地标。推动中所营、大河坎融城一体发展,抓好农干校片区棚户区改造、利民路以南片区棚户区改造、“两院一中心”项目建设,完善学校、便民市场等配套建设,给群众重塑一个城市生活新空间。
推动汉山片区提质扩容。聚焦“东扩北进、南控西优”,持续推进汤家梁区域、张坝片区、阳春路以西片区等5个棚改项目,拆迁面积56万平方米,建设安置房2160余套,综合开发区域内1200亩土地,为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空间。配套建设丁香路、喜神路等6条城市道路,启动周家坪路至G244连接线建设,进一步拉近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。抓好东北片区城市更新,实施石燕河、小沙河城市河道治理,完成让水广场主体工程,合理布局口袋公园、休闲绿地等设施,全力推动“旧城”换“新颜”。
加速梁山新区强势崛起。紧扣生态为基、创新为魂,立足依山拥江的资源优势,科学规划生态、生产、生活空间,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。加快中咀片区安置区、龙岗二期安置区建设,新建梁山二路等3条城市道路,统筹布局智慧停车场、广场绿地、环卫场站等设施。依托人才创新创业区、文体功能区、南枢纽重大平台,吸引科研机构、科技人才等要素聚合裂变,极力拓展关联产业、衍生产业,协同推进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,构筑产业聚集新高地。
突出精细化城市管理。巩固国卫复审成果,把集中整治转变为常态化、精细化管理,推进执法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,全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,落实街长制、网格化工作机制,常态开展市容市貌、“八小”行业治理,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从群众关心关注的车位、厕位等问题入手,有针对性增加公共服务供给,全年新增停车位1230个,新改建公厕16座,改造人行道6条、背街小巷29条,让城市外在“颜值”、内在“品质”不断刷新。
大力发展镇域经济。通盘考虑产业发展、居民点布局和历史文化传承,高起点编制黎坪、濂水等六个试点镇镇级规划,汉山村、荣国村等六个试点村村庄规划,坚决避免“千村一面”。圣水、青树、小南海等镇依托区域特色和旅游资源,谋划布局冷链仓储物流、旅游集散中心、茶叶交易市场等项目,全力推动农旅融合、茶旅融合。法镇、湘水、红庙等镇围绕茶叶、食用菌等优势产业,大力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和消费链,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新集、黄官、牟家坝发挥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,做强产业支撑、完善集镇功能、创新社会治理,推动商贸服务、商业网点、物流配送等聚集发展。
(三)坚持项目为王,扩大有效投资,锻造争先进位新引擎
提高项目谋划深度。坚持理念项目化、战略项目化、政策项目化,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33个重点领域,借助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“外脑”力量,精心策划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。突出全域谋项目、全员谋项目,成立谋划项目工作专班,建立谋划项目储备库,健全月调度、季评比机制,全年举办项目谋划培训班4期以上,谋划入库重大项目300个以上。
强化项目推进力度。突出大抓项目、抓大项目这个核心,注重以项目切入、用项目支撑、靠项目带动,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00个、年度投资121亿元。坚持“五个季度”抓项目机制,突出项目清单化、清单责任化,严格执行项目协调日、红黄绿亮牌督办等制度,实施“红旗”“蜗牛”项目评选奖惩机制,确保新建项目尽早开工、续建项目有序推进、建成项目投产达效,坚决防止出现“半拉子”工程。
彰显项目服务温度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、服务跟着项目走,推行“一个项目、一个专班、一抓到底”服务模式,对项目审批、立项、建设各环节全面梳理,列出责任清单,建立流程导引。扎实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,编制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台账,逐个项目明确土地性质、用地预审、报征供应,按季度通报推进情况。充分放大产业引导基金、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效益,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建设。
提高项目招商准度。坚持以招商结果论英雄、评实绩,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激励体系,切实提高招商精准度、项目落地率,全年到位资金165亿元以上,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以上。突出以商招商,鼓励本地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合作,以资源引资产、以市场换项目、以存量赢增量。突出延链招商,重点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上下游配套项目,力促九瀑飞天、中农现代智慧冷链园区、中欧国际物流港等项目落地开工。发扬奋力拼抢、艰苦创业精神,借鉴80年代汉中卷烟厂落地经验,以“将心比心”的态度、“马上就办”的速度、“办就办好”的力度,让更多大企业、好项目在南郑落户生根。
(四)坚持消费引领,丰富三产业态,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
做大城市经济体量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扩面提质,抓好传统商圈改造升级,布局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、文化综合体、特色商业街区,精心培育总部经济、会展经济、夜间经济,大力发展研学、旅居、医养等幸福产业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成长,招引研发设计、仓储物流企业落地,建立区级金融服务中心,支持金融机构增设分支或开展业务,大力发展资产评估、资信评级等中介组织。推动“网红经济”裂变发展,引入“创客+”概念,积极开展网红孵化、品牌塑造、直播带货,聚力打造大河坎江南东路电商聚集区、网络直播创业孵化基地。
健全城乡商贸体系。按照TOD模式推进汉中市南枢纽建设,加快编制专项规划,谋划布局区域性冷链仓储配送基地,重点抓好龙岗互通式立交、现代农业科创中心、冷链物流等项目,吸引制造商、快递和零担物流等公司入驻。加强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和专业市场建设,完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,大力实施“新网工程”,抓好新集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,畅通工业品下行、农产品上行渠道,助推汉中大鲵、南郑藤编等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大市场。
做好全域旅游文章。顺应景区游向全域游、深度游、体验游转变趋势,推动“两山两湖一中心”建设提速、品质提升,实施汉山游客服务中心、红寺湖大孤山综合开发、南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,让景区的活力更足。坚持文旅融合、农旅融合,注重将特色农业、休闲民宿、文化体验等资源串珠成链,编制陕南交通旅游“山水画卷”试点工作规划,重点抓好龙头山旅游服务集散区提升改造、小坝至龙头山景区公路改扩建等项目。高标准打造5条旅游环线和5个观花海基地,创新策划线上活动,全网宣传营销推介,高质量打造“云上油菜花节”。
(五)坚持三农为本,促进全面振兴,彰显美丽乡村新面貌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全面贯彻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,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健全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,加强产业帮扶、就业帮扶、消费帮扶,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。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,逐年完善安置点柴房、车库等设施,强化社会事务管理,有序推进去移民化。加强扶贫资产运营、管理和监督,确保资产安全运营、稳定收益。持续深化苏陕协作,推动产业合作、人才交流、劳务协作等迈向更高层次。
守住粮食安全底线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。践行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,建设高台、新集、两河油菜制种示范基地,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,搭建农业社会服务平台,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,粮食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。
推动农业高质高效。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引领,实施基地提升、加工配套、品牌营销三大工程,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化、园区化、绿色化发展。稳定茶叶种植面积,实施茶园提质改造工程,鼓励支持茶企合并重组联合做大,进一步拓展市场、做强品牌。连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,精心打造濂水流域产业带,重点抓好濂水、协税、新集示范基地建设。提质发展食用菌、中药材、水果产业,配套建设保鲜库、冷链仓储和烘干设施,积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,推动产品、商品、工艺品蝶变转化,形成有种、有养、有加工的产业链条。支持汉中绿娇子、江南油脂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,积极组建产业化联合体,促进经营主体资源共享、抱团发展。全年新发展茶园2000亩、食用菌600万袋、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,改造提升果园2000亩。
建设美丽宜居乡村。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深入实施“厕所革命”,抓好道路提升、供水保障、电网升级、绿化美化“四大工程”。全年改造农村公路90公里,修复水毁公路60公里,改造农村卫生厕所3000座,治理濂水河堤防4公里。建成黄官、红庙、牟家坝3个镇污水处理设施,新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处,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。
激发乡村内生活力。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,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,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,探索自主经营型、合作发展型、资产收益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。坚持以文化振兴滋养群众精神家园,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、“一约五会”等载体,推广“院坝说事会”“道德积分银行”等做法,深化“美丽乡村·文明家园”创建,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、人情陋习,让清风正气充盈乡间沃野。
(六)坚持创新驱动,推动资源聚合,积蓄追赶超越新动能
建强创新发展平台。高水平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区,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方案,明确各区块功能布局,加快组建创新创业园投资公司,启动人才创新谷建设,引入创业孵化运营机构,争取更多省级、市级创新平台落户园区。加快学研小镇建设步伐,做好“一院、两校、三基地、五中心”建设保障,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服务、市政设施、园林绿地,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。
优化技术创新生态。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,积极推动“个转企、小升规、规改股、股上市”,力促黄关酒业、新美新茶叶新三板挂牌。探索推行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深化合作,全年转化科技成果12项以上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。坚持“柔性引才”与“刚性留才”并重,大力实施“招硕引博”工程,拓宽“人才绿卡”服务领域,让更多优秀人才落户南郑、扎根南郑、建设南郑。
融入数字经济浪潮。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、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升、治理模式数字化创新等六大行动,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,抓好移动ICT数据中心、“汉辉到家”数字商超项目,做大做强信息服务、跨境电商等业态。提速数字乡村、数字政府建设,整合市场监管、税务、社保等政务数据信息,建立“智慧南郑”管理指挥中心,拓展智慧政务、智慧教育、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。
(七)坚持生态优先,注重绿色增长,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
推进生态建设系统化。严格执行秦巴生态环境保护法规、国土空间规划,刚性落实“三线一单”管控,常态化开展“五乱”问题整治。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,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。实施新一轮避险安居搬迁工程,完成6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。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、长江防护林工程,修复退化林1.1万亩、森林抚育3万亩。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,加强城市公园、公共绿地、河湖两岸建设管护。
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实施新一轮蓝天行动,深化工业源、生活源、移动源等污染综合治理,抓好PM2.5和臭氧“双减双控”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5天以上。压实各级河(湖)长职责,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、河道清洁行动。健全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长效机制,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稳定改善土壤环境。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,从严查处破坏生态、偷排漏排、非法倾倒危废等突出问题。
探索生态转化新路径。认真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部署要求,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,大力发展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等产业,鼓励支持冶金、建材等企业绿色化改造。坚持以“两山资源公司”引领绿色经济,包装谋划生态环保、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等项目,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,促进各类资源转化赋能、盘活增值。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持续开展垃圾分类、减塑降污行动,让绿色出行、绿色消费成为社会共识。
(八)坚持人民至上,办好民生实事,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
提高社会保障水平。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,加大稳企稳岗力度,解决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,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以上。全面完成“无欠薪区”创建工作。多措并举推动医保参保扩面,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,推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,重拳打击欺诈骗保行为。健全留守儿童、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,加大对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力度,积极申报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。加快殡仪馆迁建步伐,年内完成主体工程。深化“双拥”共建,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,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。
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,加快渔营小学、双柏小学等17所学校建设步伐,新建改建校舍11.2万平方米,增加学位7625个,让“择校热”“上好学”不再成为家长的烦恼。积极发展职业教育、特殊教育,融合发展公民办教育和幼儿教育,精准资助困难家庭学生,让教育普惠各类社会群体。纵深推进“双减”工作,规范发展民办学校,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,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。
繁荣发展文体事业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实施“五个一批”文化惠民工程,全年送戏下乡180场、放映公益电影4000场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保护,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、进社区、进校园等活动,实施陈小屏故居、红色交通线南郑驿站维修工程。完善社区体育公园、市民健身场所配套设施,办好七省市门球邀请赛、自行车巡游等精品赛事。
守护广大群众健康。全力推进健康南郑行动,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,持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加大紧缺人才培养招引力度,严格疫苗、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。均衡布局和扩容优质医疗资源,加快区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进度,抓好区中医医院、区精神专科医院二期建设,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。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服务,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项目,让群众看病更省心、更便捷。
(九)坚持精细治理,筑牢平安基石,创造幸福和谐新生活
慎始如终抓好疫情防控。坚持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、人物环境同防”策略,严格落实“四方责任”和“四早、四集中”措施,多渠道强化预警监测,加强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返南人员闭环管理,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。做好应急物资储备,加强核酸检测、流调溯源能力建设,全面消除社区管控、发热病患、人员聚集风险,坚决守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。
毫不松懈守住安全底线。打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收官战,全领域、全覆盖、全方位排查整治非煤矿山、危化品、道路交通、森林防火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,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,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发生。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,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抓好汉坪村、大佛洞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。严格落实“四个最严”监管制度,完善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、欺诈经营等破坏市场秩序行为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,坚决维护政治安全,统筹做好经济安全、社会安全、科技安全等领域国家安全工作。
精细严实加强社会治理。扎实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,全面启动“八五”普法,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持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,妥善化解重点领域信访问题。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,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和行业治乱,保持禁种铲毒、电信诈骗高压严打态势,高质量推进“雪亮工程”,建成智慧安防小区55个,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%以上。
四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握紧时代“接力棒”,走好新的“赶考路”,新一届政府将牢记初心使命、勇挑发展重任,团结奋斗、顽强奋斗、艰苦奋斗、不懈奋斗,以敢闯敢干的拼搏劲头、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,努力把发展实绩写在南郑大地上。
永葆忠诚之心,做笃信笃行的信仰者。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,胸怀“两个大局”、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坚决把“两个确立”“两个维护”落实到具体工作中、体现到一言一行上。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,围绕中央和省委、市委、区委决策部署,一张蓝图干到底、一个步调抓到底,确保政府工作在正确政治方向上稳步前进。
永葆公正之心,做尊法守法的先行者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,健全合法性审查、社会风险评估等机制,确保政府决策经得起法治考量。持续深化政务公开,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,高质量办理议案和提案,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关切,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透明运行。
永葆进取之心,做敢闯敢拼的奋斗者。始终知责于心、担责于身、履责于行,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,把全部精力用在狠抓落实上,凡事都要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,抓住不放、一抓到底,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南郑高质量发展新路。坚持以实干看作风、凭实绩论英雄,大力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坚决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扫除“佛系作风”,拒绝“躺平干部”,以作风建设的“伤筋动骨”推动干部队伍的“脱胎换骨”。
永葆敬畏之心,做清正清廉的示范者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,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加强重点领域、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,严防权力滥用和设租寻租。牢固树立“过紧日子”思想,严控“三公”经费和一般性支出,把有限财力用于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。扎实推进“进、知、解”活动,解决好群众和企业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做到办事有效率、诉求有回应、服务有温度。
永葆赶考之心,做唯干唯实的追梦者。注重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,锚定建成中心城市主城区目标不动摇,把大事要事谋实谋准,把急事难事定快定对,鼓足人一之我十之、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,向着高质量发展一干到底。坚持理念项目化、战略项目化、政策项目化,探索推动发展新路径、开创融合新格局,大事、小事都要落地,起步、收尾都要抓实,以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的追梦豪情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“南郑答卷”。
各位代表!拼搏才能不负韶华,奋斗方能开创未来。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开拓创新、锐意进取,埋头苦干、勇毅前行,凝心聚力抓落实、勇立潮头敢为先,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,为58万南郑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!